+/-Du

主磕“齐王爷×宁九郎”,嗜好“宁九郎×齐王爷”。

[Fanfic](齐宁衍生)《宁琴言,回家了!》(2)

Title: 《宁琴言,回家了!》(2)(齐宁衍生)

Author: Du

Pairing: “齐王爷”/宁九郎

Fandom:《鬓边不是海棠红》(爱奇艺出品)

Rating: G

Disclaimer: 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Warning: (1)禁止无授权在Lofter外转载;(2)非原著党;(3)轻微带RPS向

Note:

(1)预设基础:老齐带点前世记忆,老宁忘得干干净净。

(2)码字嵌各种小梗的时候有点恍惚,脑洞开到哪里就是哪里吧,不管了。

(3)没有二校,所以错别字可能有、语句不同可能有,请海涵。 

 ----------------------------------------------------

 

《宁琴言,回家了!》(2)

by_Du

[前篇链接]

 

宁九郎点开微博app,从一堆花里胡哨的界面里点进自己的主页。

 

上一条微博还停留在“快乐!快快乐!快快乐乐!伴随我们一生的是友情。” ,看一下寥寥无几的评论留言,大多是哭天喊地让他出来营业的。“营业”是什么意思?——宁九郎没明白,有的评论里还夹杂一些图形符号,这就让他解读更加困难了。

 

倒是有一条评论,干干净净地问了一句:九郎,伴随你一生的只有友情吗?([cp]玫瑰[/cp])

 

这位网友的头像是一只鸟笼里的八哥,微博ID倒也有趣,竟然叫“小干妈”。宁九郎想用自家鸟儿的照片回复对方,可惜弄了半天没找到图标也就放弃了。

 

最终宁九郎也就在这条评论里点了一个红心赞。他之前就想把自己养的八哥发布到微博上分享给自己的好友们,可惜对自己手机的拍照功能也没搞得太明白,好几次发到微博上的照片总是上下颠倒,几番下来也就忘了分享。

 

他在搜索栏里手写输入了“齐王府寻人”五个字,通过搜索结果点进此人的微博主页,置顶的微博就是关于这本《宁琴言,回家了!》的宣发贴。看一下别人的评论和转发量,宁九郎的内心情绪不可名状。再往下看最近发布的一条微博,显示“7分钟前”,看来是绝对新鲜热乎的:

 

“感谢猕猴桃出品的《梨园春鉴》剧组邀请,能在剧中出演一次北平的遗老贵族,王爷我这厢有理了@于爸@梨园春鉴官微。”

 

没能再往下多浏览几条,宁九郎的手机屏幕突然跳出一条让他看到信息就回电话的微信提示。

 

匆匆付了款,宁九郎拿着那本书走出了书店。

 

电话的内容大致是想让他特别出演一个梨园行的角色,戏份不多但有点分量——北平曾经的梨园魁首——况且年龄段也适合他。

 

但凡有合适的戏,宁九郎都会去接。本着“人民的艺术为人民”的理念,他这位资历颇深的文艺工作者就先口头答应了。

 

***

 

于编剧是个炒作话题的高手,浸泡(yin)娱乐圈多年,手里攥着艺人们大大小小、不为圈外人知晓的诸多轶事。比如,他就是为数不多、知道宁九郎的本名叫“宁琴言”的人,所以他很快就嗅到了蛛丝马迹。

 

照理,于编剧应该在“齐王府寻人”那条对外发布自己出演王爷的微博信息上转发并cue“@演员宁九郎”的,可他的实际操作却是转发了“齐王府寻人”新书宣发的那条,并写道:

 

“王爷抬爱,小生这厢也有理了。府上名伶@演员宁九郎已受邀进门,顺祝@齐王爷新书大卖!”

 

此条微博一出,没过多久就被那些福尔摩斯式的粉丝网友扒出来宁九郎和这本书之间可能存在的某种联系。和涉事的本人一样,粉丝们也是从那件米黄色的西装外套、眼镜、身高比例等等关联出了推理,有些网友甚至做了大胆的假设,认为“齐王府寻人”的新书中要找的“宁琴言”就是于编剧cue的这位演员宁九郎,这一度就把这部剧的话题推上了热搜。

 

这也间接导致了宁九郎再次登入他的微博时,收到了无数的私信和@,大致内容分为两类:(1)问他是不是宁琴言;(2)问他是不是和于编剧说的那样真的出演《梨园春鉴》(怕于编剧溜粉);

 

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好多粉丝用句式一致的话在宁九郎的微博下留言:宁琴言,齐王爷在找你——齐王粉路过。

 

这让宁九郎生了几分反感,可他知道自己贸然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负面看法容易惹事,加之他确实也已经答应进组,此时泼对手戏演员的相关话题似有不妥,他摸索到对方的私信界面,想了半天,输入了一行字:你让我比较困扰,但仍希望届时合作愉快。

 

他的私信似乎埋没在众多齐王粉那些爱的私信中,因为对方至今没有任何回复。他开始看剧本,开始揣摩人物,其他也就不怎么关心了。就连之后的话题热度是怎么突然就莫名下去了也不曾打听。

 

***

于编剧在一个非工作日的时间段接到了一通陌生的电话。对方一开口,磁性有力的声线就让他猜到话筒那边的是谁。

 

“‘齐王爷’,是你啊——”

 

“于编剧,客套话就免了,”对方打断了于编剧的话,直奔主题,言辞礼貌却没有温度,“想必你是知道宁九郎就是宁琴言的人。”

 

“哦,看来知道‘我知道这件事’的你也不容小觑,”于编剧被对方的不客气挑起了傲气,“我之前还以为你只是一个写书的,真不知道是谁把你推荐入剧组的。”

 

话筒那边的人轻笑了一下,“抱歉,如果我说‘我是带资进组、没人推荐的’,这个答案于编剧满意吗?”

 

于编剧突然觉得这可就不是“不容小觑”这么简单了。

 

“‘齐王爷’说得太笼统了,还望明示。”

 

“于编剧,你能买到这部原作的IP,就没想过是有人投你所好么?”

 

确实,当初会看中《梨园春鉴》这部作品,就是因为其中对京剧有浓墨重彩的描述,这尤其符合他心心念念想借剧发扬国粹的想法。现在想来,当初这部作品的确是有人主动向他自我推荐后才引起他注意的。

 

“‘王爷’说话可别只讲半句啊,”于编剧收敛了几分言语中的傲气,“想必是有什么事情想指教一二?”

 

“我可以告诉你,这原作的故事大纲就是我给的。我授权作者写这个故事,我资助这本书的出版,我投钱给出品方来拍,我为了宁九郎耗费如此大的心血和精力,就是为了追他,你要是敢动他来替你的剧炒热度,害他对我心生芥蒂,小心我对你不客气。”

 

这就是话题热度离奇降温的原因,至于那个于编剧是怎么处理的,就没有必要多费笔墨了。

 

(Fin)


评论(11)
热度(49)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